找到94条结果

  • 随着纤维胆道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胆管结石的治疗从过去术中钳夹盲目取石转变为术中及术后直视下取石网篮套取结石,从而明显提高了胆管结石的治愈率。但是针对内外胆管的巨大结石、嵌顿结石及铸型结石,术中及术后单纯应用胆道镜下网篮套取结石,耗时长,费用高,患者痛苦大,且易引起胆道出血、T管窦道断裂等并发症。术中和(或)术后应用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治疗难取性胆管结石3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39~75岁。手术中应用此法:共27例,其中初次手术患者7例,2次手术患者16例,3次及以上手术患者4例。CT、MRCP检查提示结石内外胆管中的分布:单纯胆总管结石
    赵刚 主任医师 2018-08-31 10:07:36
  • ,从而导致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治疗。2、术中术后辅助医疗手段。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尽管切除术可彻底清除病灶,降低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但是当患者肝脏左右双叶均布满了结石时,该手术对结石的去除效果并不乐观。此种情况下,许多医院均借助纤维胆道镜辅助手术治疗,以明确内外结石位置并一一清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表现为:①胆道镜 碎石术:此种联合性手术可大大提高结石清除率与临床取石效果,并减少术后患者复发情况,手术过程中纤维胆道镜的使用可直观观察患者胆管内部,从而有效配合手术,顺利取石;术后胆道镜的使用则可直接决定其结石清除率,能够弥补该手术的不足之处,其中胆管膜状狭窄可行
    赵刚 主任医师 2018-08-03 10:33:11
  • 术后形成的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该手术时应及时果断,不能延误。对胆道术后仍保留T管的胆总管残余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应待术后4~6周采取更为简单、安全、可靠的胆道镜取石术,应避免采取ERCP/EST取石,这是因为:①胆道镜可直视胆管,明确病变和更细小的残石,较T管造影和ERCP诊断率更高更准确,不容易出现漏诊;②痛苦小,无ERCP/EST的出血、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风险大大降低;③经济:胆道镜取石的费用远远少于ERCP/EST取石;④保留了括约肌的功能,避免了返流的发生,完整的胆道密闭性对术后的效果和结石的复发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伴有内胆管狭窄者。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有以下
    赵刚 主任医师 2018-08-24 21:26:39
  • 较硬支撑导管置人操作。手术结束之后根据造影结果对拔管时间进行确定。3结果给予2组患者相应治疗之后,PTCS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短于开腹组,平均手术所需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PTCS组术后镇痛、术后感染例数明显少于开腹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4讨论“取净结石、解除梗阻、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是胆道手术的基本原则,采用PTCS治疗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其技术是有优势的,其依据为:①术前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及在B超引导下经皮肤至胆管至入导管,避开了血管,使穿刺获得成功。②窦道的扩张是由小号到大号的扩张器在C臂的
    赵刚 主任医师 2018-07-27 16:10:06
  •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结石导致胆管阻塞引起胆道炎症、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引起萎缩性肝硬化、并诱发肝内胆管癌等严重损害。由于胆管解剖的复杂性,不仅在诊断上容易出现漏诊,而且治疗后容易出现胆管炎症发作难以控制、残留、高复发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使该病成为当今胆道外科治疗的重大难题。术前对结石做出定位诊断,对数目做出较精确的估计,并全面了解胆道狭窄等复杂的病理,选择每种类型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的主要目的应达到:①尽可能取净结石,清除病灶;②纠正胆管病变;③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④为胆道的再处理创造微创通道。治疗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主要为以下几类。微创手术以其对患者
    赵刚 主任医师 2024-10-12 09:08:49
  • 较清晰的显示胆管狭窄,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CT的辐射作用对短期反复检查有一定限制,对阴性结石检出率较低,低密度结石和泥沙样结石易被漏诊或误诊。MRI及MRCP在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MRCP。因其无创、无辐射、无对比剂,分辨率髙,不受梗阻影响,可多方位显示内外胆管全部,梗阻位置和胆管扩张程度,其对胆管结石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达98%。但是MRCP对结石图像显示不如CT或超声清晰,对狭窄细胆管显示不如胆道造影准确。胆道造影包含PTC、术中或术后经引流管造影及ERCP,即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系统,通过X光摄片检查,为检査胆管内部异常的最可靠手段,几乎具有100%的敏感性
    赵刚 主任医师 2018-09-28 20:03:11
  • 2、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2.1叶切除(HR)目前HR联合胆道镜被认为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研究表明HR是合并有叶萎缩的肝内胆管结石唯一根治方法。HR的指征是:①局限于一个叶(段)的结石;②难以解除的胆管狭窄;③并发肝脓肿,肝胆管外瘘,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及其它肝占位性病变;④叶、段明显纤维化萎缩;⑤疑有肝内胆管癌变。清除结石及病变的胆管,减少复发及降低胆管癌变的风险是HR的最大优点。规则性肝切除虽然最大程度地祛除了病因而减少复发机会,但肝内胆管结石病变具有广泛性和多灶性,单用HR难以解决弥漫性、散在性的肝内胆管结石,尤其合并多处狭窄者,且这类患者常常合并严重的胆道感染
    赵刚 主任医师 2024-10-21 18:24:13
  • 门诊经常有患者带着超声报告单来咨询,绝大多数报告都描述成“肝内胆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或钙化”。那么肝内胆管结石都有什么症状,都什么样的需要治疗呢? 首先说症状:其实,绝大多数的肝内胆管结石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有当结石多发或者巨大引起其上游胆管的梗阻以后才会出现腹痛、发烧、黄疸等症状。再说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需要治疗,只有上述结石引起胆管堵塞而出现腹痛、发烧、黄疸、肝脏萎缩甚至肿瘤的才需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胆管切开取石、部分切除等。 因此,体检发现肝内胆管结石或钙化,不必恐慌,可自己仔细阅读超声或CT报告,对那些报告里没有描述“胆管梗阻”、“胆管扩张”、“肝脏萎缩”等字样的
    孟凡斌 副主任医师 2024-07-07 10:43:39
  • 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要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首先,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是否存在急性胆管炎、败血症等并发症,而做相应的紧急处理。对合并有重症急性胆管炎者,旨在控制胆道感染、暂时通畅胆流、改善肝功能,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根治性手术。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原则有三点:(1)尽量取净结石、清除病灶;(2)解除梗阻、矫正狭窄;(3)通畅引流、防治复发。 1 诊断 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各种影像学检查。肝胆管结石病人术前的影像检查数据应尽可能完备,包括超声检查(USG)、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经皮经胆道造影或胆道镜(PTC,PTC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赵刚 主任医师 2016-10-07 16:46:05
  • ,肝脏无纤维化或者没有萎缩的病例,即取完结石内并无残留病灶的病人。部分切除术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以来,切除术的使用逐渐增加,在一些医疗中心已用于近一半的病人运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并且使用此手术方法的比例还有增加的趋势。对早期结石内局部分布的特点,采用规则性段术。近年来,有于对肝胆管结石沿着有病变的胆管树和受累实质分布的特征,采用解剖性段切除用来治疗肝胆管结石病,这是精准外科术式。精准切指的是手术之前精确的评估结石分布情况及肝脏病变程度、手术中最大可能切除病,同时也要尽可能保留剩余肝脏完整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性的正常,减少全身性创伤侵袭,并减少出血,使患者恢复健康的效果最佳
    赵刚 主任医师 2024-11-01 17:44:02
1 2 3 4 5